12年交易实战,胜率40%、盈亏比3:1,他靠“六要素”打造稳健交易系统!
原创 交易员说 交易员说2025年06月25日 18:11江西
6月8日,在佛山站举办的“交易员说·精英会员私享会”上,我们有幸结识了资深交易员李达光老师。作为一位拥有超过12年实战经验的交易者,经过多年的市场淬炼后,他已成功建立起一套成熟且高度契合自身风格的交易系统。这套系统在实盘中表现稳健,不仅实现了账户利润的持续增长,在盈亏比3:1之下,还将最大回撤控制在25%以内,胜率稳定在40.37%。在他看来,交易的核心并非盲目追求高胜率,而是以概率思维构建可复制、可持续、具备长期正期望的交易模型。
交易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,更是一门概率与风险的艺术。在李达光的交易哲学中,方向、位置、时机、仓位、止损与止盈这六大要素缺一不可,构成了完整而严谨的交易体系。他通过科学的量化评分方法,精准评估每一次入场机会,结合多周期和结构共振信号,灵活调整仓位大小,始终将风险控制置于首位。在他的交易世界里,止损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底线,更是通往稳定盈利的关键保障。这种严谨而系统化的操作理念,让他在波动莫测的市场中保持冷静,从容应对,实现了稳健且可持续的交易成长。
交易成长历程
问:从“野生交易员”到如今的系统交易者,您是如何走过这段成长历程的?
答: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——“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”。自从接触外汇交易以来,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个领域。那时候没有系统,完全凭热情驱动。我大量阅读交易相关书籍,听各种讲座,尝试建立自己的交易方式。每一个交易想法我都会去复盘、去试错,并不断总结经验。
从2009年开始到2021年,这12年间我经历了资金账户的反复起伏,最终也曾面临爆仓。但值得庆幸的是,我从未在资金上遭遇过重大损失。可以说,我是那种拿着100美金可以“玩”一整年的人——因为我深知:在没有稳定、可复制的交易系统之前,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只是“交学费”。
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22年。当我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系统化交易模式后,账户的资金曲线终于开始稳定向上,交易也变得更加可控和可持续。
问:2009年为何会选择进入外汇市场?最初的吸引力是什么?在自学过程中,哪些资源或经历对您影响最深?
答:对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来说,外汇交易几乎满足了我对“理想职业”的全部幻想。它不需要太多启动资金,却承载着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。那时我经常幻想的画面是:自己背着一台电脑,在祖国的山河之间自由穿行,时间和空间不再是束缚,没有老板和同事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,也没有职场PUA。这种自由、独立、可掌控的生活状态,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。
在自学过程中,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两个方面。第一是参加讲座。讲座的价值并不一定是老师教给你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,而往往是在某一瞬间,他讲的某个观点或细节能触发你灵感的火花,可能你之前一直困扰的问题就在那一刻被点通了。第二是阅读书籍。虽然市面上的交易类书籍琳琅满目,良莠不齐,但它依然是学习和构建交易系统的重要途径。通过书籍,你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,直接与大师对话,理解他们的理念和思维方式。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是《澄明之境》和《人生算法》——前者帮助我搭建了交易系统的底层逻辑,后者则让我学会以概率思维看待市场和世界。
问:在没有导师带路的情况下,您是如何完成从认知构建到实战转型的?
答:可以说我是那种“运气不太好”的类型吧,没遇到过真正的良师指点,也没有机会系统化地学习。但我始终相信——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。所以这些年我始终待在市场中,即便账户还没实现稳定盈利,我也坚持用最小的仓位(0.01手)去参与交易。在这个过程中,市场会一次次教训你——告诉你必须止损,不能扛单,不能重仓;那些靠运气赚来的钱终究留不住;没有统一的交易逻辑,只会反复踩坑。虽然这种摸索的过程确实慢一些,但每一次“耳光”都印象深刻。正是在这种不断试错、不断反思中,我逐步把零散的认知磨合成体系,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。
交易理念与系统构建
问:您如何理解“交易系统”?它的核心构成部分和作用是什么?
答:在我看来,交易系统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前提之上:第一,历史会重演,但并非简单复制;第二,交易本质上是一门融合统计学与概率学的博弈。理解这两点非常关键。因为相信历史具有某种规律性,我们才有理由去进行技术或基本面的分析;而理解交易是概率事件,则要求我们构建自己的“护城河”——也就是一个可复制、具备长期正期望的交易体系。
我理解的交易系统,是将你的交易理念、方法和纪律打磨整合,形成一套可以反复执行的操作流程。它的意义在于让每一笔交易都具备明确性和一致性,从而在长期中获得可预测的正向收益。
具体来讲,我认为交易系统的核心构成包括六个部分:
① 方向:明确你所交易的周期当前的趋势或结构方向;
② 位置:找到对你有利的开仓点,便于防守;
③ 时机:选择好的入场时机,让你尽快脱离成本区;
④ 仓位:根据你所看到的结构及交易机会,匹配合适的仓位;
⑤ 止损:每一笔交易都要有清晰的退出机制,控制亏损在可承受范围内,避免情绪化操作;
⑥ 止盈:设定明确的盈利目标,避免过早止盈,也给行情留出利润奔跑的空间。可以通过分仓方式,在达到第一目标后先锁定部分利润,再让剩余仓位跟随趋势延续。
一个好的交易系统,最终能让你从“凭感觉做单”转变为“以流程管控交易”,这不仅提高了胜率和资金曲线的稳定性,也帮助你在心理上更从容地面对市场波动。
问:您一直强调“交易是概率事件”,并指出市场中并不存在“圣杯”。那么在系统打磨过程中,如何平衡对盈利的追求与对风险的敬畏?又该如何在一个没有“圣杯”的市场中,建立起真正“有优势的系统”?
答:这是每一个走向成熟的交易者必须直面的课题。首先,要明确一点:交易的本质是一个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概率优势的过程,而不是寻找一个百分百正确的“圣杯”策略。因此,系统构建的第一步,不是追求完美盈利,而是建立“可控风险”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坚持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设置止损。这样一来,开仓前我就已经明确了这单最多会亏多少,风险是可以预估和承受的。这种纪律,有助于避免冲动交易。
其次,要认识到“浮盈不是盈利”,只有价格真正触及你设定的目标位,才算进入了获利兑现的阶段。我建议采用分仓管理:当价格达到第一目标位时,先平掉部分仓位锁定利润,剩余仓位则可以根据趋势发展继续持有,直到出现明确的反转信号,再择机退出。这种方式既兑现了部分盈利,又保留了让利润奔跑的空间。
在交易系统层面,目前较为成熟的两种盈利模式是:① 轻仓顺势型:顺应大趋势,仓位控制较轻,拉长持仓周期,用时间来换空间,从大波段中获取利润;② 重仓小止损型:在判断胜率较高的行情中,敢于加重仓位,但依旧严格设定小止损,前提是这个损失必须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问:在实际交易中,您是如何平衡“方向、位置、时机、仓位、止损、止盈”这六大关键要素的?
答:在每一次开仓前,我都会通过一个标准化的表格对交易机会进行系统性评估。这个表格从方向、位置、时机等维度进行打分评级——如果一个机会评分达到70%,就可以考虑开设基本仓位;若评分达到80%或90%,尤其是出现多周期共振或结构共振的情况,我就会适当放大仓位,可能是双倍甚至三倍基础仓。但无论评分多高、仓位多重,每一笔交易我都会明确设定止损位,确保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。对我来说,交易的首要原则永远是风控,其次才是收益。
策略与执行
问:在多周期分析中,您是如何协调H1、H4和D周期,来判断和把握不同级别的趋势方向?
答:趋势的判断离不开时间周期的维度,脱离周期谈多空,其实是没有意义的。我个人习惯将H1周期视为日内走势,H4周期对应周内结构,而D周期则更偏向于月内或更大的趋势方向。这样划分的好处是,当不同周期的趋势出现冲突时,我能够清楚地判断出当前交易属于哪个周期,进而优先遵循该周期的方向,确保交易逻辑的统一与清晰。相反,当多个周期出现共振、方向一致时,我就会适当加大仓位,这种情况下有机会用小周期的止损,去博取大周期的盈利空间,实现风险收益的优化。
问:您曾提到交易是一场“向内求索”,在三年的系统验证期中,您是如何应对冲动、贪婪等情绪带来的挑战?是否经历过心态崩溃的阶段?
答:确实,交易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,情绪控制直接决定了账户的走向。在三年的系统验证期里,我最重要的体会就是:你必须真正相信自己的系统。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反复强化信念的过程,当你坚持系统操作并获得正反馈时,信心会逐步建立;反之,每一次违背系统导致的亏损,反而会让你更坚定地回归纪律。我也经历过非常崩溃的阶段,尤其是在验证初期。比如连续止损十几次,甚至那种“极限止损”——刚刚止损完,行情就按预设方向大幅运行,非常打击信心。但时间久了,你会慢慢接受这种波动,理解这是交易的一部分。关键是:只要你坚持系统,长期是可以盈利的;但如果中途放弃,市场一定会给你更沉痛的教训。
问:在高胜率与高盈亏比之间,您更倾向于哪一种策略组合?为什么?
答:目前我的胜率大约只有40%,但盈亏比大概维持在3:1左右。这个组合并不是我一开始就刻意设计的,而是在长期实战中自然形成的。我更看重的是交易方式是否让我感到“舒服”,也就是说,我能否坦然接受每一笔交易可能带来的损失,并在系统允许的框架内坚持执行。每一单我都必须等到价格达到设定的第一目标位才考虑平仓,这样能让我保持稳定、理性。其实不用过度纠结选择哪种策略,最终你的交易方式会在数据中自我显现,而这些数据也会告诉你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。
问:在交易系统测试方面,您是否会进行回测?通常如何验证一套策略是否值得投入实盘?
答:会的,几乎每天、每周我都会进行复盘。在系统测试阶段,我经常会对一些条件进行微调,并通过回顾历史行情来验证这些调整是否更优。目前借助EA和人工智能工具,复盘效率已经大大提高。但说到底,我的方法其实算是“笨办法”,就是把系统落实到实盘中去一点一点验证。也正因为如此,从最初搭建交易系统的框架,到最终确定可执行、能信赖的完整策略,前后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。对我来说,策略是否值得实盘执行,关键不是回测得多漂亮,而是能否在实战中经得起时间与情绪的考验。
问:您的Followme数据显示,60个月最大回撤仅为24.96%,盈亏比达到了3:1。能否分享一个印象最深的成功或惊险交易案例?这些经历对您的系统优化有哪些启发?
答:坦率来说,我并没有特别“传奇”的交易案例,很多交易都是按照系统稳扎稳打执行的,反而那些没有遵守系统的时刻让我印象更深刻。有一次,我没能严格执行交易计划,擅自移动了止损位,还在浮亏的情况下加仓,结果这单成了我账户中最大的一次回撤。可以说,那次“上头”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训。x
这也让我更加确信一个核心原则:计划你的交易,交易你的计划。无论系统多成熟,一旦你脱离了执行纪律,就等于放弃了所有前期的努力。所以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,其实不是“多神奇的操作”,而是系统执行力和风险控制的体现,这也不断促使我去优化系统,让它不仅具备稳定性,更具备可长期执行的可靠性。
问:您曾提到晚上8点到10点是黄金波动最大的时间段。像这样基于数据统计的策略,在实盘中您是如何进行动态调整的?
答:我在统计过去8年黄金的小时级别数据后发现,超过50%的最大波动幅度都集中在晚上8点、9点和10点这三个时段。这类数据不会改变趋势本身,但会对趋势的发展节奏产生“延缓”或“加速”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关键时段更容易出现有效突破或趋势延续。
基于这种统计规律,我在实盘中会有意识地调整精力分配,把注意力集中在晚上这几个关键小时,一旦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系统信号,我会更加重视。这些时间段往往能以较小的止损博取更大的利润空间。
交易心态与实战应对
问:如何应对亏损与回撤? 有哪些具体的方法保持执行力与心态稳定?
答:应对亏损与回撤,关键在于控制风险、保持执行力和维持心态稳定。当市场阶段性与交易系统匹配度较差,出现连续止损时,可以适当降低仓位,以减缓资金和情绪的波动。但无论当前状态如何,一旦出现符合规则的信号,依然要坚定执行,哪怕主观上觉得大概率会止损,也不能跳过。这是为了保持交易系统的纯粹性与一致性,只有长期执行一套稳定规则,才能发挥系统的统计优势,避免因主观判断破坏整体逻辑。
问:您曾提及自己不被主流环境理解,是什么支撑您持续走在这条路上?如何平衡交易与本职工作、生活,避免职业倦怠?
答:交易对我来说,更像是一场自我内修的过程。虽然曾一度不被主流环境理解,但支撑我走下去的,是它带来的可能性——财务自由、时间自由以及人格的独立。同时,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。交易多数时间都是枯燥地等待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挑战。因此,我更倾向于将交易与生活融合:生活滋养交易,交易也反哺生活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长期坚持中避免倦怠,走得更远。
问:从兼职到计划全职转型,您认为“野生交易员”和“职业交易员”的核心差异是什么?需要做哪些准备?
答:我并不认为“野生交易员”就是劣势群体,虽然在某些专业技能上可能缺乏系统训练,但他们的策略往往是经过长期摸索、不断试错后自主优化出来的,与自身性格和节奏高度契合,反而更具实战价值。转向全职前,需要补足一些行业基础知识,同时也要规划好原本工作释放出的时间,避免因时间充裕而导致交易变形、频繁干预,破坏原有节奏,这是职业化前必须警惕的重要一点。
对新手交易员的建议
问:如果重新开始,您会对刚入市的说些什么?
答:首先,不必一开始就投入过多资金,100美元足以作为起步资金,用来磨炼和验证自己的交易系统;如果发生爆仓,也只是暂时挫折,可以再尝试。其次,交易行业难度非常高,和任何行业一样都充满挑战。如果你没有坚定的长期备战意愿和热情,可能离场会是更好的选择,毕竟市场迟早会证明这一点。
问: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课程与策略,新手如何辨别与选择?
答: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课程和策略,新手最重要的是多看、多验证、少冲动跟风。不要迷信“圣杯”,也别指望学一招就能在外汇市场中横扫千军、实现财富自由。建议多读书,尤其是那些被长期推荐的经典著作,尽管不一定完全适合你,但它们之所以流传至今,自有其价值。若能从中找到与你性格契合的部分,结合实践不断打磨,最终就有机会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。
问: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交易系统,而不是一味模仿他人?
答:首先要多接触不同类型的策略,并不断追问“为什么这样做”。交易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共通的:用概率思维做决策,截断亏损,让利润奔跑。所以你必须学会止损,因为控制亏损是前提;也要学会持有,不给盈利足够时间,利润无法放大。最终,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,选一种适合的方式反复练习、持续优化,那套与你高度契合的交易系统自然就会成型。
后记
专访的最后,李达光老师分享了他在日内交易中的核心准则:每一单都必须遵循统一的交易流程,严格确认方向、位置、时机、仓位、止损与止盈六大要素,只有当盈亏比达到3:1以上时才考虑进场。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他对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,也展现了其对交易系统化与纪律化的极致追求。正如他所说,“计划交易,交易计划”,交易不是凭感觉下注,而是在概率优势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扎稳打。正是这样的理念和执行力,让他在高强度的日内节奏中依然实现了长期稳定盈利。
他始终坚持用统一、理性的交易流程去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,用纪律和系统代替情绪与冲动。正是这种对交易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执行细节的严格把控,让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,走出了一条稳健、高效的交易之路。这不仅是一套方法,更是一种对市场的敬畏与对交易的专业坚守。